《龙从何来》圣地黄龙

圣地黄龙

时间: 2018/06/18
供稿:汪志斌

        黄龙,旧称“黄龙寺”,是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黄龙乡的一条山谷,位于岷山山脉中段北侧,属于涪江江源流域,海拔3000~3500米。山谷长约5公里,宽约200~500米,南北走向,北接涪江、松平公路(旧龙安古道),南倚终年积雪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又名“黄龙沟”。

        黄龙沟的整个山谷几乎都被乳黄色鳞状钙华体覆盖,犹如金沙铺地;或缓或急的山溪流淌其上,在阳光下金光闪闪;从高处看去,宛若一条飞腾的“黄龙”,蜿蜒于茂林翠谷之中,鳞甲隆起,“龙甲”片片。沟谷内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松柏苍翠,薜萝交错;3400多个钙华彩池星罗棋布,1500米世界最长钙华滩流奔腾而下;再加上成片的野生杜鹃林、瀑布、溶洞和寺庙、古塔,在川西北高原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峰映衬下,构成了世间最为绚丽的景观。正如古人所描绘的:“玉嶂参天,一径苍松迎白雪;金沙铺地,千层碧水走黄龙。”

        黄龙沟的风景至迟在清初已经引起文人的注意,在康熙年间松潘总兵周文英为黄龙中寺题写的对联中就有“名山初辟化成新”的句子,是至少在那时就已经将“黄龙”视为“名山”了。至于“初辟”,显然是基于主流文化的立场以及游玩欣赏的视角而言。到晚清民国,有关黄龙的诗文已经颇有数量,但总的说来,其“名山”声誉还是局限于当地,以至当地文人杨楫舟晚年在《重游黄龙寺拟古》一诗中非常感慨地为“黄龙”抱屈:
         山川显晦亦有缘,不遇高人名不传。君不见兰亭修禊春如海,右军一游便千载。又不见柳子作记马退山,茅亭一石播人间。自古文章能华国,布之山水便生色。如何此山名不垂,白云长对寂尔为!
         这正是黄龙以及松潘地区的边地特征在自然景观上的反映。

        黄龙之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风景名胜乃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事情。自1982年11月8日黄龙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来,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黄龙早已成为世界最著名的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1992年12月14日,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成为国家地质公园。

        整个黄龙景区,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是中国最高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景区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峭拔,以“奇、绝、雄、野”为其特征。五彩斑斓的地表钙华,加上雪山、瀑布、森林、峡谷,享有“圣地仙境”“人间瑶池”的美誉。

        然而,在更长的历史时期里,黄龙或者黄龙寺首先是作为一个宗教“圣地”,作为一个被无数人所朝拜的“神山”而留在当地人们记忆中的。

        黄龙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宗教圣地。

        在民国《松潘县志卷一·里镇》关于松潘东路的地名列举中,“黄龙”所在地是以“黄龙寺”而命名的。那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与高山荒漠,一条连接松潘和平武的龙安古道蜿蜒其间,“四崖绝壁,一线仅通”,“羊肠鸟径,峭壁危湍,险巇万状”,除沿途关堡有少量驻兵外,只有一些零星的村寨。直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因为这里(即三舍驿,距黄龙沟约40华里的一个聚居区)人口增加,往来商旅繁盛,煤矿、药材等资源丰富,再加之为防范土匪,才将原先的“三舍驿特编保”改建为“黄龙乡”,至今仍为乡的编制,到1999年,黄龙乡的常住人口大约为626人。而“黄龙乡”之得名正是因为其邻近这一著名的宗教圣地“黄龙寺”。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二日至十五日,是黄龙庙会的会期,松潘各地,包括原属松潘的南坪、若尔盖、红原、壤塘、阿坝等地,以及周边地区如黑水、平武、绵阳、江油、茂县甚至远至青海、甘肃、西藏的汉藏羌回各族群众,无不纷纷云集此地,进香、朝拜、转山、做买卖等,人数少则数千,多则过万。部分以藏族为主体的群众,还会沿着古老的路线,翻越险峻的高山,朝拜岷山主峰“雪宝顶”,最终在六月十五日到达黄龙寺(即“转山”)。

        黄龙之所以能够成为松潘民众心目中的宗教圣地首先是由于这里神奇的自然景观系列。这一景观系列的核心并不是游玩观赏者津津乐道的彩池、滩流,而是黄龙沟南倚的岷山主峰雪宝顶。雪宝顶,海拔5588米,终年积雪,雄踞岷江上游,成为生活在这里的古代先民敬畏的对象。正是在有关雪宝顶朝拜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位于雪宝顶北侧、深藏于群山环抱森林掩映中的黄龙沟,于是,在这片远离尘世的沟谷里,五彩缤纷的彩池、纯净的山溪水、气势磅礴的露天钙华滩流,再配之以鲜花、森林、草地、蓝天,营造出一片仙境般的场所,成为松潘各族民众以雪宝顶为对象的神圣朝拜活动的天然道场。因而,黄龙沟因朝拜雪宝顶而被发现,在以其神奇景观而强化民众的神圣取向的同时本身也在逐渐的神化中,并随着各种神化的景观如“黄龙洞”的出现,特别是庙宇和崇拜对象的出现,高不可攀的雪宝顶化身为直观可见的神灵塑像或者神圣象征物如玛尼堆、白石堆而出现在黄龙沟中,黄龙沟也就逐渐成为整个朝圣活动的主体或者中心,成为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会聚与融合的平台。

        (节选自汪志斌博士论文《松潘黄龙多宗教共存与融合现象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