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寺坐落在四川西北高原的岷山之中,位于“雪山高矗出云端,万里迎风六月寒”的雪宝鼎北侧,距松潘县古城七十余华里。这里山势如龙,因而又名“藏龙山”。相传夏禹治水,在茂州地段,黄龙曾为他负舟导江,由茂州而上,始有岷江。因于民有益,人民建黄龙寺以资纪念。
据松潘县志记载,黄龙寺又名“雪山寺”亦称“白鹿寺”,建于明朝,分前、中、后寺。前寺(罗汉堂)现不复存在。中寺只剩残瓦断壁以及十八尊残缺不全的罗汉塑像。后寺基本完整,寺门正中一幅匾额,上书“心传遥接”四个大字;另一横匾,正看为“黄龙古寺”,右看为“飞阁流丹”,左看为“山空水碧”。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为黄龙寺庙会期,方圆几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或骑马,或步行,从青海,甘肃,江油,平武,北川,茂汶以及草地各地,来此赶会,一派“帐篷分布如连营,炉火明灭如灯火”,“香火万家朝六月,羌歌氐舞杂暄填”的热闹景象。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出布告,维护黄龙寺庙会期的治安秩序。
黄龙风景。自然形成,可称奇绝。后寺背倚仅低于雪宝鼎的玉翠山。玉翠山上涌三峰,白云皑皑,耸立云端,如一道白玉屏障。捍卫着整个黄龙,巍峨壮丽,气势磅礴。沿江松柏,苍翠阴翳,薜萝交错,蔽日蔗天。珍贵的雪松婀娜多姿,仿佛在婆娑起舞。碧水带来的石灰岩粉末,沉积在地上,经过日晒、风吹、雨淋、雪压、变成一条条黄橙橙、金灿灿的名贵雪茶,粉红的、鲜红的、雪白的杜鹃花,金红金红的万年青花,比比皆是。这里还生长着大熊猫、扭角羚、贝母鸡等稀有的珍贵禽兽。
从前寺上行约十华里,过“接仙桥”,就到了中寺,再上行约五华里,便到了后寺。其间,有成百上千大小水池密布,大者一亩左右,小者一平方米上下。池的形状有鱼鳞形、葫芦形、马蹄形、牛角形、有的象芭蕉叶、有的象荷花瓣,千奇百怪,各不相同。池水清澈无尘,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红、黄、蓝、白、黑各种光彩。这就是有名的“五彩池”。所有池堤,均为乳黄色和乳白色石灰岩浆凝成。人们根据形状和特点,给池子取了各式各样的名字。如“珍珠池”、“转花池”、“洗花池”、“荷花池”、“簸箕海”等等。这些名字那么优美,那么别致,那么动听,那么引人入胜。在阳光下,“珍珠池”底,如似有一堆堆,一串串,大大小小的珍珠,闪射着各种光彩,在那里滚动。“转花池”初看平如明镜,细看水泉上涌;若投入鲜花或树叶,则随水旋转,就是投入硬币,也要转上几圈才沉如池底。“簸箕海”水色蔚蓝,深不可测,将木棍用劲射入池中,半天才见浮起,极为有趣。有的彩池,在碧水之中生长着一两株奇形怪状的树木,俨然一个天生的盆景。别具风格。“洗身洞”又名“尼姑洞”,洞前,瀑布如帘,挂于洞中,人顺岩壁走至洞口,但觉露珠满身,寒气逼人,但不湿衣衫。
后寺前面有一洞,名叫“黄龙洞”,又名“三佛洞”或“佛爷洞”。洞顶有一白龙,张牙舞爪,似要腾空飞去。洞内有如人大小三尊佛和石床、石被,佛前洞顶上还吊着一盏盏雪白的“宝莲灯”。这龙、这佛、床、被等,均为石灰岩浆凝聚,经人加工而成。此洞深不见底,洞深处可闻暗河哗哗的流水声。据说此洞通百里以外的岷江公社观音岩鱼洞口,洞口产一种甲鱼,一尺长短,额头长一红星,肉十分鲜美。
古人吟咏黄龙景色的诗、词、对联很多。其中有一对联颇能概括黄龙景色: “玉障参天一径苍松迎白雪,金沙铺地千层碧水走黄龙”。
该文发表于《四川日报》1979年8月22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