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从何来》黄龙沟的寺庙

黄龙沟的寺庙

时间: 2018/06/22
供稿:汪志斌
摄影:台永东

        黄龙沟的宗教建筑是随着松潘地区的早期居民来到黄龙沟中举行“神山-山神”崇拜的相关活动时便开始出现了。代表山神的石堆,后来演变成了今天在黄龙后寺前还能看到的玛尼堆。沟底山梁后玉翠峰(海拔5160米)的山腰有十八块白色巨石,今天人们称为“十八波摩”,传说是十八位挽救了阿坝草原的藏族女子所化,却很有可能是早期祭山的遗存。这些石堆或者祭坛之类作为早期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同后来的寺庙在这一点上没有本质的区分,这或许就是“玛尼拉康”这一称呼出现的原因。

        黄龙沟的寺庙始于何时,已经无从查考,据说唐代便有寺庙,这应当是就有专职宗教人员即佛道兴起之后而言的。从中国寺庙的历史来看,在佛道兴起之前还有一个“祠庙”阶段,即供奉神位或者神灵、只在宗教活动期间开启或者启用而不一定需要专人照顾的寺庙,这种寺庙形制显然更适应早期黄龙沟渺无人烟的状况。从时间上来说,汉民族自秦汉进入此地区,戍边屯田,繁衍生息,延续不绝,而汉民族刻木为神像的历史又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因而,唐代甚至唐以前很久,黄龙沟中就出现简陋的祠庙,是完全可能的。相对于早期岷江上游河谷的氐羌居民更为简单的宗教祭坛,早期汉民族的这种简陋小庙显然已经占有优势,这或许是后来汉民族庙宇在此占据主流的原因,毕竟,早期的氐羌先民以及后来的羌藏民族,他们的宗教活动场所主要都是同其生活的村寨联系在一起的,而羌族“山神”崇拜的象征性也使得羌民显然愿意直接把这些小庙作为自己奉祀雪宝顶的场所,这种情形至今依然。

        2007年7月初,我们在距离黄龙沟并不很远的平武县虎牙乡虎丰村黄家山组考察了一座不见经传的民间小庙——“洪阴喇嘛庙”,从中可以大略知道松潘地区民间小庙的基本状况。虎牙乡在平武县西部,与黄龙风景区所在的松潘小河区接壤,满目是崇山峻岭,山谷河坝和山腰平坝成为人们聚居所在。黄家山组就是这样一个接近山顶的汉藏杂居的小村寨,“洪阴喇嘛庙”就在村寨边的一处高地上,庙前低地有一土地庙。“洪阴喇嘛庙”本身是一低矮板房,大约十多个平方米,庙后新建起一类似板房,据说是要择吉日将观音移过去的。庙里供奉有四尊神像和两个神位(尚未请来神像而暂时以神位代之),和这一地区的其他民间寺庙一样分为三组:中间摆放的是“洪阴喇嘛”神像,神像右侧摆放王母之神位;“洪阴喇嘛”左边是药王菩萨和白雨喇嘛神像;“洪阴喇嘛”右边是西天佛祖神位和观音神像。神像非常简陋,仅具形态而已。另外,门前以幡带的形式悬挂了八根彩带,上面写有“八仙”名号。这是一个典型的乡土崇拜的民间小庙。据黄家山的人说,“白雨”就是“冰雹”的意思,是高原山区常见的灾害,因而,供奉“白雨喇嘛”就是祈求减少这种灾害,同其他地方的原始性自然神崇拜一样,也正是松潘地区古代“雹神祭”的存留,民国《松潘县志》中就有“雹神祠”,并附有光绪年间的松潘厅同知蔡懋康的祭文《祭雹神祝文》,显示出作为地方祀典来对待的倾向。“喇嘛”在这里显然等同于“天尊”“真人”“菩萨”“佛”或者“神”这样一些称呼,反映出当地民众的“喇嘛”观念和喇嘛崇拜。据说,“洪阴喇嘛”是松潘人,有法力,来此地降妖伏魔,有一次降服妖魔时出了问题(似乎是被出卖了),丧生妖魔手中,当地人为纪念他,故有了这“洪阴喇嘛庙”。这传说故老相传,当地人也说不清有多少年头。这庙宇在这方圆几十里即虎牙乡一带是颇有名气的,每到会期,人数颇多,而我们所看到的寺庙状况,据黄家山人说,已经是这寺庙修得最好的时候了,由此可以想见这庙宇以前的状况。黄龙沟里最初的寺庙大约也是这样,简陋而粗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随着佛道的兴起,此类寺庙逐渐占据了黄龙沟宗教建筑的中心位置。黄龙沟今天的寺庙格局是明代以来形成的一个以黄龙寺(三寺)为主体的寺庙建筑群体,除作为主体的黄龙寺外,还有土地庙、黑虎庙、财神庙、观音堂、禹王庙(龙王庙)、火神庙等等,据说还供奉过鲁班。

        在黄龙沟的寺庙历史上是否出现过本教或者藏传佛教寺庙,尚不清楚,但修行屋之类应当是有的。传说本教大师达拉门巴就曾在洗身洞修炼。沟底陡峭的山坡上还有一处名为“神仙洞”的修炼场所,至今依旧有修行者来此,现在洞内的布置为本教(藏传佛教)风格。

        (节选自汪志斌博士论文《松潘黄龙多宗教共存与融合现象研究》)

网友评论